一、学科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跟踪本学科的国内外发展趋势,历经建设在材料与化工领域形成了功能薄膜材料、能源与催化材料、量子通信与光电信息材料、材料及器件设计与开发等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
学科现有成员31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1人,具有博士学位23人。梯队中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0人,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3人。同时还有兼职硕士生导师5人,企业导师22人来共同完成研究生指导工作。2019年以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4项,科研经费总额达1406万元,获得省级奖励10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15篇,获得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2项。
学科拥有材料设计与量子模拟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量子信息与量子物理吉林省创新团队,吉林省特色专业和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教学科研平台。拥有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衍射仪(XRD)、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UV-Vis)、红外光谱仪(IR)、气相色谱仪、Lab6A气密性自动在线光催化分析系统、Materials Studio(MS)等大型仪器设备和材料设计软件。学科目前已与长春奥普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长春机械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20余家省内外企业建立了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和联合培养基地,为学生在企业的工程能力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二、培养目标
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创新发展需求的多元化人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基本要求是:
1.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恪守学术道德,崇尚学术诚信,热爱科学研究。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2. 掌握材料与化工专业(材料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及外文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4.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较强的心理素质。
三、研究方向
1.功能薄膜材料
主要研究单一及多组分的氮化物、碳化物、氧化物等单层膜、复合膜及多层膜功能材料及薄膜的力学性能、电学性能、光学性能、磁学性能、润湿性能等综合性能,开发集多种优异性能于一身的新型复合功能薄膜材料。
2.能源与催化材料
主要研究与开发高性能绿色能源材料与器件,发展“新能源材料”(新型燃料电池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电催化和光催化材料)及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主要应用于建筑、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及军事等领域。
3.量子通信与光电信息材料
主要研究与量子保密通信有关的量子纠缠制备,量子关联研究以及基于量子力学的无条件信息安全传输,深入理解包括单光子源、单光子探测器、量子随机数发生器、光纤信道、系统控制软件等量子通信技术在相关器件的应用,同时兼顾量子光学领域与之相关的研究。
4.材料及器件设计与开发
主要研究材料的各种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其相关器件的设计和制造工艺,深入理解材料从微观结构到宏观器件的多个尺度的各类现象与性能,对材料的结构和物性进行理论预测,达到设计和开发新材料和功能器件的目的。
四、学制与最长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基础学制为3年,在校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休学创业)为5年。研究生应在我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学业,因客观原因未能如期完成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时间,但一般不得超过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具体参见《长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长大校发〔2017〕116号)。
五、培养方式
1.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行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为第一导师,企业导师为第二导师。校内导师是第一责任人,在硕士生培养中起主导作用,主要负责课程学习阶段和学位论文阶段。专业实践阶段由双方导师共同指导。
2.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体现重专业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的特点。通过加强实践型环节,强调理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六、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由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培养环节三部分组成,学位课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非学位课包括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5.5分,课程学习不少于27.5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5.5学分,非学位课不少于12学分,培养环节不少于8学分,课程学习时间为半年(补修课程可根据本科生课程安排在第一和二学期完成)。一般硕士研究生完成16学时课程学习量,考核合格可获得1学分。
2.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实行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发挥实践方式在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应用性学习中的作用。重视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促进课程学习中的教学互动,强化研究生对创新过程的理解。
课程考核重在考察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所有课程学习均须通过考核,成绩合格方可获得相应学分。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的成绩均采用百分制,60分及以上为合格。学位课程采用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考试可采用闭卷笔试、开卷笔试等形式,一般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非学位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采用考试或考查的方式,考核方式可采用闭卷笔试、开卷笔试、口试、课程论文、研究报告、平时作业等形式,一般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
3.补修课程
同等学历者、跨学科本科毕业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选择补修《无机化学》(附带《无机化学实验》)、《材料科学基础》、《无机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等本学科本科主干课程,至少选2门,研究生需提供培养学院教学部门认定的成绩单,成绩³60分,方视为完成该环节。补修课程不计入学分。
七、培养环节
1.培养计划
指导教师或指导小组应按照培养方案要求,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充分发挥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在引导和促进硕士生自主学习和研究中的作用。硕士生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在导师(组)的指导下,根据材料与化工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制订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课程学习环节注重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硕士生根据本人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学习时间,在申请论文答辩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分。
2.文献阅读与开题报告(1学分)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结合学位论文的研究任务,了解和学习材料与化工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的研究进展,阅读文献原则上不少于30篇,其中应含有一定比例的外文文献,近五年内发表的文献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一,且必须有近两年内发表的文献资料,充分发挥专业文献阅读在硕士生本领域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不少于4000字的文献阅读报告,由研究生导师指导并组织考核。文献阅读报告合格后,才能进行开题答辩。
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在第三学期完成。开题报告要以文献阅读报告为基础,在大量掌握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和分析国内外材料工程领域及各自研究方向的前沿动态、主要进展、研究方法及已有成果后,撰写开题报告。内容应包括:①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②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③主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及创新之处;④研究方案;⑤已具备完成课题所需的条件;⑥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困难及解决措施;⑦进度安排;⑧主要参考文献等。开题报告通过后记1学分。具体办法按照《长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管理办法》(研究生院〔2020〕11 号)和《长春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规定》(研究生院〔2023〕9号)执行。
3.中期考核(不计学分)
硕士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在第五学期完成,是对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及论文进行阶段等方面的全面考核,包括课程学习、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学位论文中期等方面。
(1)课程学习
按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的要求,考核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及取得学分情况。
(2)科研能力及实践能力
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情况、参加学术活动和专业实践完成等情况。
(3)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学位论文工作进展情况,主要包括①学位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和已完成的研究内容;②目前存在的或预期可能出现的困难,拟采用的解决方案;③下阶段工作进度安排;④论文能否按时完成(包括预计完成日期)、能否达到预期目标。
通过中期考核工作,使品学兼优的人才脱颖而出;而对少数不宜继续攻读学位者,尽早进行分流淘汰。具体办法按照《长春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管理办法》(研究生院〔2020〕12 号)和《长春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规定》(研究生院〔2023〕9号) 执行。
4.学术活动(1学分)
为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鼓励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参加3次以上由导师安排的学术交流活动,单独作公开的学术报告1次。每次学术活动要有500字左右的总结报告,注明参加学术活动的时间、地点、报告人、学术报告题目,简述报告内容并阐明自己对相关问题的学术观点或看法。经导师签字后自己留存,在申请论文答辩时一并提交。
5.专业实践
(1)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与专业实践。专业实践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参与实践的时间应不少于1年(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学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校内实践在第二学期开始进行,校内实践的内容结合材料与化工(材料工程)专业特色设置,校内实践时间应不少于8周。校外实践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进行,校外实践时间应不少于半年,校外实践的内容应结合企业的需求,在学校和企业“双导师”的共同指导下进行选题、开题和论文研究工作。
(2)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参与校内实践期满,需撰写《长春大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专业实践考核表》(下简称《校内实践考核表》),《校内实践考核表》由学院组织导师分别进行评阅并打分评价。考核评分采用五级分制,该成绩达到或超过及格,则取得校内专业实践的2个学分。
(3)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参与校外实践期满,需撰写《长春大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专业实践考核表》(下简称《校外实践考核表》),总字数不少于2000字。《校外实践考核表》由校内、校外导师分别进行审阅并打分评价。
(4)《校外实践考核表》的考核标准主要依据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实践单位的工作态度、工作表现、取得的成果、对所参与项目的工作业绩、研究成果、对所从事的实践工作体会和总结的深度等进行评分。考核评分采用五级分制,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的评分各占校外实践成绩的50%。该成绩达到或超过及格,则取得校外专业实践的4个学分。
八、学位论文
1.学术成果
按照《长春大学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学术成果基本要求》(研究生院〔2023〕7 号)执行。
2.学位论文评阅
学位论文工作环节侧重于硕士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硕士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应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自己的新见解,表明作者已掌握解决科学问题和工程应用领域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等。为确保学位论文质量,要求硕士研究生在申请论文送审前,必须由指导教师先行审阅,且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资格审查合格后,再送同行专家评阅。学位论文评审采取“双盲”评审形式。详见《长春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第二次修订)》(长大校发〔2023〕48 号)和《长春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规定》(研究生院〔2023〕9号)。
3.学位论文答辩
(1)学位论文经由专家评阅,评阅结果符合规定条件方能参加答辩。论文答辩未通过者,经答辩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同意,可作出在“一年内且不少于半年时间修改论文,重新答辩1次”的决议。具体办法按照《长春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第二次修订)》(长大校发〔2023〕48 号)执行。
(2)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名或7名本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1名具有本领域丰富指导和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会主席必须由正高级职称专家担任。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位论文水平以及答辩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做出是否建议授予工学学位的决议。详见《长春大学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学术成果基本要求》(研究生院〔2023〕7 号)、《长春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第二次修订)》(长大校发〔2023〕48 号)和《长春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规定》(研究生院〔2023〕9号)。
九、毕业及学位授予
研究生在修业年限内,按培养计划完成课程学习及培养环节,修满个人培养计划全部学分,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达到学位授予相关要求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授予材料与化工硕士专业学位。具体参照《长春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第二次修订)》(长大校发〔2023〕48 号)执行。
十、其他
1.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由学校统一布置,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经学校批准备案后执行。
2.培养方案已经批准,应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改动。如遇特殊情况确需修订,必修按上述程序审批。
3.本方案自2023级研究生开始执行,由理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负责解释。
十一、参考书目
[1]常铁军等.材料近代分析测试方法[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21。
[2]吴锵等. 材料物理基础[M].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4。
[3] Barbara Gastel, Robert A. Day. (任治刚译).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教程(第八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8。
[4]范康年. 谱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5]周玉等. 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6]田民波. 薄膜技术与薄膜材料,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7]李正中著. 固体理论(第2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张智明. 量子光学教材:.量子光学[M].科学出版社,2015。
[9] 张帆,郭益平,周伟敏. 材料性能学(第三版)[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